傳統意義上鐵礦石談判代表為世界主流鋼廠和礦山公司,鋼廠須有大量進口鐵礦石比重,礦山公司則須有相當規模的產量和廣泛的市場。聯合金屬分析師胡凱認為,參照這樣的標準,FMG能否作為談判代表,談判結果是否能被認可,確實存在疑問。以FMG目前2000萬噸左右的生產規模,只有巴西淡水河谷的1/17、澳大利亞力拓的1/7、必和必拓的1/5,產量排名在世界前10位之外,一些參與談判的礦山的產量都在FMG之上。
據了解,在1993年的礦價談判中,毛里塔尼亞的SNIM公司與當時世界法國Usinor鋼廠(Arcelor前身)確定了下跌13.47%的價格,1個月后BHP與日本鋼廠達成的價格協議僅下跌11%。當時SNIM的產量僅1000萬噸,不到鐵礦石年發貨量的2%。業內人士認為,雖然FMG承諾實行統一價格銷售,但是不具有普遍性。在中國市場,現貨礦比重高達60%,并且價格經常明顯高于長協礦價格。在價差誘惑下,鐵礦生產商具有強烈的沖動以現貨價格銷售鐵礦石,必和必拓、力拓紛紛加大現貨投放量,甚至實行指數定價。因此,在當前鐵礦石市場供應未出現嚴重過剩的情況下,難以說服他們取消現貨礦。